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4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末,本外幣涉農(nong) 貸款餘(yu) 額56.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4.9%。
記者采訪了解到,2024年以來,商業(ye) 銀行持續加大涉農(nong) 金融投放力度,進一步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nong) 村金融服務體(ti) 係。總的來看,涉農(nong) 金融服務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不少堵點和難點,需要不斷優(you) 化金融供給與(yu) 服務,讓更多金融“活水”流入鄉(xiang) 村。
貸款總量保持增長
近年來,涉農(nong) 貸款總量呈現增長趨勢,相關(guan) 貸款利率整體(ti) 持續下調,有力支持了“三農(nong) ”發展。同時,涉農(nong) 融資渠道不斷豐(feng) 富,涉農(nong) 貸款產(chan) 品日益多樣化,更好滿足了“三農(nong) ”主體(ti) 的融資需求。
從(cong) 涉農(nong) 金融投放看,農(nong) 村、農(nong) 戶和農(nong) 業(ye) 貸款增長較快。2024年末,農(nong) 村(縣及縣以下)貸款餘(yu) 額47.2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5.2%,增速比上年末高1.7個(ge) 百分點;全年增加6.32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1.3萬(wan) 億(yi) 元。農(nong) 戶貸款餘(yu) 額16.8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5%,增速比上年末高1.3個(ge) 百分點;全年增加1.88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3158億(yi) 元。農(nong) 業(ye) 貸款餘(yu) 額5.8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5.4%,增速比上年末高4.7個(ge) 百分點;全年增加7474億(yi) 元,同比多增2486億(yi) 元。
涉農(nong) 貸款總量增長無疑為(wei) 農(nong) 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推動農(nong) 村經濟快速發展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關(guan) 鍵環節。因此,涉農(nong) 貸款成為(wei) 助力農(nong) 村發展的重要舉(ju) 措。具體(ti) 來看,涉農(nong) 貸款可以帶動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升級和轉型,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推動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從(cong) 而推動城鄉(xiang) 經濟協調發展。
在這個(ge) 過程中,地方法人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地方法人銀行堅持服務當地定位、聚焦支農(nong) 支小。村鎮銀行是我國縣域重要的法人銀行機構,也是因農(nong) 而生、助力小微、精耕細作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我們(men) 持續加大‘百福創業(ye) 貸’、小額信用貸等金融產(chan) 品創新,為(wei) 涉農(nong) 領域提供多元金融服務。”江西宜黃撫商村鎮銀行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宜黃縣近年來發力提升涉農(nong) 金融便利度,以高效服務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當地銀行機構創新普惠金融服務站、金融駐村服務等機製,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提供信貸支持。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不同類型的商業(ye) 銀行需要發揮各自優(you) 勢,從(cong) 不同方麵挖掘涉農(nong) 金融服務需求。葉銀丹認為(wei) ,銀行服務鄉(xiang) 村空間廣闊,要充分發揮農(nong) 村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圍繞農(nong) 村新興(xing) 金融需求加速補短板,多維度擴張金融供給。要積極創新產(chan) 品,推出符合“三農(nong) ”需求的金融產(chan) 品,滿足不同的金融需求。
立足當地持續深耕
在銀行業(ye) 中,除6家國有大型銀行外,中小銀行數量最多。金融監管部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中小銀行3912家,主要包括城市商業(ye) 銀行、農(nong) 村商業(ye) 銀行、村鎮銀行以及農(nong) 信社等,總資產(chan) 110萬(wan) 億(yi) 元,在銀行業(ye) 整體(ti) 資產(chan) 規模中占比為(wei) 28%。
“從(cong) 全國範圍看,當前中小銀行經營穩健,資產(chan) 質量保持穩定,資本實力顯著增強,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資產(chan) 質量總體(ti) 上都處於(yu) 比較好的水平。”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近日表示,“中小銀行的涉農(nong) 貸款、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分別為(wei) 21萬(wan) 億(yi) 元、29萬(wan) 億(yi) 元,占整個(ge) 銀行業(ye) 涉農(nong) 貸款、小微企業(ye) 貸款的比例是38%和44%,應該說這些中小銀行是服務民營企業(ye) 、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金融力量。”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明確要求,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這為(wei) 中小銀行服務“三農(no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明了方向。
中小銀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其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曉峰表示,農(nong) 村地區小額信貸服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包括新型經營主體(ti) 在內(nei) ,服務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一些較大額度的融資需求仍有待滿足。此外,農(nong) 村很多資源資產(chan) 仍處於(yu) “沉睡”狀態,有待激活。
對於(yu) 大量農(nong) 村中小銀行來說,隻有紮根當地才能獲得更好發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農(nong) 村中小銀行監管司有關(guan) 負責人近日撰文提到,農(nong) 村中小銀行要主動適應農(nong) 村金融市場供需格局變化,立足傳(chuan) 統優(you) 勢,補齊能力短板,積極調整臥式雙色機經營策略和展業(ye) 模式,深入挖掘,精準滿足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農(nong) 村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新市民”等融資需求,增強農(nong) 村金融服務適配性,持續鞏固縣域金融市場優(you) 勢地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優(you) 質金融服務。
穩妥推進農(nong) 信社改革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分省分類推進農(nong) 村信用社改革化險。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nong) 村信用社改革化險。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兩(liang) 年提及農(nong) 信社改革化險,可見其緊迫性和重要性。
穩妥推進農(nong) 信社改革化險,對於(yu) 改善農(nong) 村金融服務有著積極的意義(yi) ,更關(guan) 係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據了解,當前金融監管部門以轉換農(nong) 村信用社省聯社功能定位、規範履職行為(wei) 為(wei) 重點,“一省一策”啟動實施農(nong) 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1月29日,四川農(nong) 商聯合銀行正式掛牌開業(ye) ,該行是以四川省農(nong) 村信用社聯合社為(wei) 基礎改製而成。天眼查數據顯示,四川省聯社完成工商信息變更,公司名稱變更為(wei) 四川農(nong) 商聯合銀行,注冊(ce) 資本由3000萬(wan) 元驟增至220億(yi) 元,新增30餘(yu) 家公司為(wei) 股東(dong)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新組建的四川農(nong) 商聯合銀行資本實力較改革之前大增,這是繼山西、河南等省農(nong) 信體(ti) 係改革後,再次以聯合銀行的形式推進農(nong) 信係統改革,將有助於(yu) 破解製約農(nong) 信社穩健發展的體(ti) 製困境,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金融服務支撐。
從(cong) 整體(ti) 來看,當前,全國農(nong) 信社風險總體(ti) 可控,但受曆史性、周期性、體(ti) 製性等多種因素影響,農(nong) 信社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和風險。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問題包括:一是公司治理較為(wei) 薄弱。農(nong) 信社雖已總體(ti) 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架構,但部分機構股權結構不合理,尚未真正建立有效製衡的治理機製。二是偏離“支農(nong) 支小”主業(ye) 。少數農(nong) 信社為(wei) 實現規模快速增長,發放非農(nong) 大額貸款,脫離服務“三農(nong) ”的市場定位。
對此,葉銀丹建議,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處置高風險農(nong) 信機構。對中西部、東(dong) 北地區規模較小、風險較高的縣域法人機構,可采取吸收合並、新設合並及破產(chan) 等多種方式進行重組,對部分省份的縣域農(nong) 商行、農(nong) 信社,還可以進行跨縣區重組,以降低小法人機構的經營管理成本,提升抗風險能力。同時,進一步拓寬農(nong) 信社不良資產(chan) 處置的渠道,並在拓寬資金來源、減免稅收費用等方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